一条假新闻的诞生:美国极右翼媒体编造“南海核爆”
2019-11-25 14:17:24 来自:观察者网&军武吐槽君   已有 人参与 发表评论

  近期有美国舰艇在我国南海进行非法活动,我外交部已予以强烈谴责。在此之际,一位美国极右翼政治评论员哈尔·特纳(Hal Turner)20日在以自己名字命名的电台和网站上编造了一条假新闻,声称当天有一艘疑似美国舰艇在我国南海发生了“重大的海底爆炸”,并在周围水域探测到了核辐射。

 

  随后,该条假新闻在国内外社交媒体上被迅速传播。“今日俄罗斯”(RT)23日遗憾地表示,还有多家俄罗斯正经媒体对此进行报道,俄机构和官员出来回应此事,可以说是给这条彻头彻尾的假新闻“助力”了一把。

 

  20日,哈尔·特纳在其电台及网站上声称有一艘疑似美国舰艇当天在南海大约水下50米深度发生了当量10千吨到20千吨的爆炸,并称军方消息已明确表示“排除地震的可能性”。

 

  文中还暗示,“若发生这种规模爆炸,或对舰艇及其仪器造成严重破坏;迫使舰艇离开某个区域……”这篇假新闻中还配了一张“海底爆炸”发生地的地图,以及一张据称是显示“核辐射水平”不断上升的地图。

 

 

  多家俄罗斯媒体对该条假新闻进行了报道,并采访了相关俄机构和俄官员。“今日俄罗斯”(RT)在23日对此事件发布了辟谣报道。另有报道指出,哈尔·特纳的网站经常更变更地址,也曾被指控多次传播假新闻和阴谋论。

 

  RT报道中还指出,这条假新闻中所引用的辐射水平数据是来自uRADMonitor网站。虽然该网站名字听起来很像全球环境监测网站,但实际上它只是一个面向业余辐射测量爱好者的开源网站。

 

  该网站不仅出售测量辐射的设备,还允许用户使用自制的仪器测量。这表明了uRADMonitor网站基本上是一个非常不可靠的信息来源网站,它的数据基本上是由匿名用户提供的。

 

  RT报道指出,不幸的是,任何形式的官方回应都只会“助力”这条假新闻。

 

  22日,在被问及有关美国舰艇近期在南海的非法活动时,我外交部发言人耿爽表示,中国南部战区已依法对美国有关舰船全程进行跟踪监视,查证识别,并予以警告、驱离。耿爽表示,当前,南海局势总体稳定,有关各方聚焦对话与合作。我们敦促美方立即停止此类挑衅行为,不要逆势而动,避免损害地区的和平与安宁。中方将会采取一切必要措施,坚定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维护南海的和平稳定。

 

  核潜艇发生事故后真的会爆炸吗?如果爆炸后引发核泄漏甚至是核爆炸该怎么处理呢?

 

  核潜艇发生事故有很多种起因,其中主要包括这几类:

 

  第一、核潜艇虽然采用核反应堆作为动力装置,但是为了提高效率,减少噪音,在各种传动齿轮和传动杆连接处都设置了大量润滑油进行润滑,这些油料一旦发生泄漏和超压溢出,遇到电器设备或者高温机械零部件就很可能会发生燃烧,燃烧到达零界点,空气中的油气混合物就会超过安全限界,最后产生爆炸。

 

  第二、潜艇内部空间狭小,但是却安装有大量的电器管路供设备和人员生活使用,一旦电器老化或者发生短路,很容易引起火灾,这些火焰遇到潜艇内部的供氧的过氧化氢或者武器弹药,也非常容易发生爆炸。库尔斯克号事故就是因为鱼雷推进剂的过氧化氢泄漏,引发煤油箱燃烧,最后引爆了鱼雷。

 

  第三、潜艇虽然安装了各类导航声呐和无线通信设备,但是出于作战训练目的,很多时候都关闭了主动声呐,在海底潜行和上浮出水时,如果没有发现附近船只和潜艇,最后就很可能导致双方发生随机性的碰撞,巨大的碰撞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最后也会产生严重的爆炸事故。2009年,英国前卫号核潜艇就曾经在大西洋水底和法国凯旋号核潜艇发生碰撞,虽然没有引发爆炸,却让双方都付出了上亿美元的维修费用。

 

  由于潜艇是一个狭小的封闭空间,发生常规起火和爆炸发生后,内部有害气体浓度会迅速增加,氧气快速消耗,马上会造成人员窒息死亡。所以一旦发生火情,自动喷淋设备会马上启动,艇员必须在第一时间穿戴防护服,加挂氧气面罩,然后关闭所有电器管路,进行灭火。如果火势无法控制,就必须组织人员撤离,然后将起火舱段用水密门隔离,最后马上释放压舱水,迅速上浮并等待水面救援。

 

  一旦潜艇无法上浮,并且火灾引发爆炸,那么就只能将尽可能多的人员撤离到救生舱,最后将救生舱分离,完成逃生。而在这之前还必须进行的一个工作就是将控制舱完全插入反应堆,使核反应堆迅速停堆,不然常规爆炸一旦殃及核动力舱,即使很难发生核爆炸,也可能会将核燃料炸散,高浓度的铀235扩散到海洋将会产生严重的核辐射污染,进而可能引发全球性生态灾难...

关键字:
南海核爆 假新闻 
相关文章推荐:
共有
人表态






高兴 难过 愤怒 搞笑 无聊 无语
 
我要评论:
网名:
邮箱: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航运在线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网友评论
共有
人参与
 

航运工具

更多
关注航运在线微博:  
回到顶部图片